提到“年画”
很多九零后、零零后的年轻人
已经感到很陌生了
但是
如果把时间
往回调个几十年
就会发现
每逢新春之时
年画与春联、爆竹、
压岁钱、“福”字一起
构成了传统中国新年符号中
最具民俗特色的象征
01
年画的由来
在中国,年画的渊源可以溯源到汉代用于驱鬼、辟邪的守护神门画上。
到了北宋,经济与文化的空前繁荣,给木版年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土壤,也就是在这个时期,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“画市”,当时称为“画纸儿”。
(清明上河图(局部)北宋 张择端)
北宋年间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近岁节,市井皆印卖门神、钟馗、桃板、桃符。”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还专门了刻画了汴京城内的“王家纸马”铺。(纸马为旧时祭祀所用:在纸上画神像,涂以彩色,祭毕焚化,谓之纸马。)
清道光年间,在李光庭著的《乡言解颐》一书中,正式出现了“年画”一词。
关于门神,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。
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,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,以至夜不能寐。于是,李世民手下两员大将秦叔宝、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,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,宫中果然平安无事。
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了,心中过意不去,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,称为“门神”。
(秦叔宝、尉迟恭形象年画)
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,主要有门神、故事传说、娃娃美人、世俗生活等等内容,寄托着人们保佑家宅平安、记录生息劳作、祈望早生贵子、庆贺新年佳节的美好寓意。
02
朱仙镇年画
在幅员辽阔的中国,不同地域的风俗赋予了年画不同的样式。
但是,最早的中国木版年画源于河南开封的朱仙镇,可以说朱仙镇的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。
(年画《刘海戏金蟾》)
(年画《秦琼敬德》)
80年前,13岁的男孩郭太运入开封“云记”门神店当学徒。三年徒弟、一年效劳,总共四年算是出师。
从那时的毛头小子,到如今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,郭太运的一生,几乎都奉献给了朱仙镇年画。
(设色)
(雕刻)
如今,现代电脑印刷的精美新年画走进了千家万户,原本费时费力的木版年画已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,而成为了一种工艺品,供人们收藏和馈赠亲友。
行业的惨淡,让郭太运也有些无奈:“我有时会跟我的徒弟说,学这个没多大用。”他的九个子女,无一继承他的手艺,他的孙子辈亦如此。
但是真的没用吗?至少对于郭太运来说,肯定不是。
这位93岁的“年画泰斗”,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,那些层层叠叠的老木版上,收藏的是中国人最独特的年味,是每一代手艺人用心良苦的雕琢,更是历久弥新的民族记忆……
“不贴年画,哪叫过年?”
它为我们收藏着那份
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年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