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开放40年,也是中国民俗学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。
陶立璠教授非常注意学习钟敬文先生的著述,他讲道,钟敬文先生1983年在中国民俗学成立大会上作的题为《民俗学的历史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》的长篇讲话,回忆了民俗学八十年发展历史,对民俗学的立场问题、古代学与现代学的关系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、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等相关重点问题作了思考与回应,是新时期的战略性文章。他以后写作的系列论文,也在继续阐明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。
在钟老的影响下,八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乌丙安的《中国民俗学》,张紫晨的《中国民俗与民俗学》和陶立璠的《民俗学概论》(1987年再版时改为《民俗学》)三部教材,它们在普及民俗学知识与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1998年,钟敬文主编的《民俗学概论》出版,成为高校民俗学教学用书。而作为钟敬文民俗学理论宝库代表作应该是1999年发表的《建立中国民俗学派》一文。
陶立璠教授总结道,在钟敬文民俗学理论的指导下,通过民俗学界全体同仁的勤奋努力,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:
1.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些年来出版的民俗学概论一类的著作有20多种。发表的论文不计其数。其中关于民俗学的“民”的讨论,一直在延续着;关于民俗的分类、特征,方法论等,也是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话题。此外还有“实践民俗学”、“家乡民俗学”,表演理论等概念被提出讨论,只是这些讨论还不够深入,或没有实践成为优秀成果。
2. 专题研究涉及领域广泛,是近几年来收获最多的领域。它既有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照,又有在田野作业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的关注。但是一些硕博论文选题过于庞杂分散,最好可以在“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”的目标引导下,做更为严谨系统的研究。
3. 形成了比较坚实的民俗资料学基础。陶教授讲到,钟敬文先生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理念中十分倡导民俗资料学,他主持汇编了少数民族资料和神话资料。此后的“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”、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、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》、《中国民俗大系》都是重要的资料学成果。
4. 民俗志的编写提上日程。
5. 风俗史、民俗史、学科史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。中国民俗学者不仅关注历史研究,爬梳风俗史、民俗学史、断代史,而且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,开始注重将民俗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,参与到社会工作与社会活动中。这其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是重要的契机和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