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的发展轨迹,
总是相似。
上世纪20、30年代的日本,
与此时的中国一样。
整个社会凝目望去,
几乎所有事物,
都笼罩着浓厚的西方影子。
“在充满虚伪、流于病态、缺乏情爱的今天,
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,
必然发自于自然之时。”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
1926年,日本爆发了“民艺运动”。
这场运动,
使日本的民间文化传统,
得到保存和弘扬,
并对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学派的形成与发展,
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这场运动中,
有一对父子的贡献最引人注目。
甚至有人称,
是他们两人,
创造了日本的民艺学。
父亲就是“民艺运动”的,
发起者之一柳宗悦。
1914年柳宗悦偶然得到一件,
朝鲜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。
这件美丽的瓷器,
引发了他对民艺的兴趣。
从此开启了一生的民艺之旅。
从1916年到1923年,
每年他都要前往朝鲜半岛,
收集李朝陶瓷器皿,
拿回东京展出。
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,
他不得不暂停前往朝鲜。
将注意力转向研究,
日本民间传统木喰佛。
他认为木喰佛给人的启示,
与李朝瓷器是相同的。
“地方的、乡土的、民间的事物,
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无作为的制品,
其中蕴含着真正的美的法则。”
1925年12月28日,
他将“民俗工艺”简化,
创造了“民艺”这一新词。
1926年4月1日,
他与几个同伴一起,
向社会公布,
《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意书》,
开启日本民艺运动。
之后,他组建了“民艺协团”,
与众多学者和工艺作家,
大量搜集造型优美的日用器具,
指导民间艺人和匠师恢复传统工艺。
还向社会大声疾呼,
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。
并且撰写了大量,
关于工艺和民艺的理论文章。
更促成了,
日本民艺馆的建造。
而直到1961年去世之前,
柳宗悦都没有停止,
寻找美之民艺。
他的足迹遍及日本全境,
和朝鲜、中国、北欧以及英国等地。
搜集到的日用杂器,
几乎囊括了东西方各民族所生产的,
数量多达数千件。
他曾访问过北京,
也在华北地区,
收集了一批民间木版年画。
1943年还到了台湾,
被当时台湾各种民艺深深触动。
但收集东西并不是,
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。
他们想通过此,
使民艺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当中去。
“过去我们生活在其中,
将来我们还要生活在其中。”
柳宗悦有个儿子叫柳宗理,
有着天生的审美直觉。
但年少的时候,
他并不认同父亲的审美,
相反更加沉醉于,
毕加索和克利。
改变缘于大学时期的,
一场讲座。
讲座的老师在当时风靡全球的,
包豪斯设计学校进修归来,
具有十分前卫的思想与见解。
“我们现在处在机械时代,
我们无法否认;
未来的艺术和设计的目的,
必须要是为了社会的实用,
才能有长远的价值。”
柳宗理被这种观点深深震撼。
不久之后,
他得到了一本《明日之城市》。
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行者
——勒•柯布西埃的代表作。
此书的主要观点是:
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。
而父亲崇尚的,
正是简单和实用。
老师和柯布西埃的观点,
都与父亲的坚持,
有绝对共同之处。
柳宗理开始接受,
父亲的审美。
但父亲极其厌恶机器,
认为机械做不出手工之美,
甚至论断:
“今后也没有指望。”
他便又尝试着探索,
将父亲的民艺传统精神,
融入柯布西埃的现代精神。
但就在这时,
他被征去菲律宾打仗。
他带着《明日之城市》上了战场,
走哪背哪,
甚至是去执行任务。
当时这本书的版本很厚很沉,
终于有一天他再也背不动,
就挖了个洞,把书埋了。
从菲律宾战场归来后,
柳宗理埋头自己的探索,
还到勒•柯布西埃设计事务所派来日本的,
法国设计师夏洛特•佩利安手下当过助手。
1950年,
他成立了Yanagi设计机构。
所设计的家具、家用器皿,
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的获得无数大奖。
1955年,他开了一间日用品小店。
但因为设计的碗毫无花纹修饰,
百货商店拒绝购买。
然而多年后,
日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类似商店。
设计的时候,
柳宗理从不画草图,
他用手的直觉启发灵感。
并用此方法做出了,
许多震惊世界的设计。
让他出名的,
是一个蝴蝶凳。
制作步骤不复杂,
但过程极其漫长。
先凭着大致感觉做模型凳。
然后坐在模型凳上,
用肢体去感受,
找出不足之处。
对不足进行调整。
再感受,调整……
就这么一直做了三年,
才令自己满意。
蝴蝶凳的出世震惊了世界,
也让柳宗理赢得米兰设计金奖,
并成为第一个参与,
阿斯彭国际设计大会的日本人。
“用手去感受,
手上会有答案。”
他说,
这是父亲教的。
柳宗悦被尊称为“日本民艺之父”,
柳宗理是“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”。
这对父子,
从理论到实践,
凭借的不仅是满腔热血,
更是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。
他们促进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恢复,
开创了日本独特的现代文明,
甚至改变了日本人的审美。
让简洁与实用,
成为日本社会的美学标准。
“虽然不能说复杂的东西都是丑陋的,
但是单纯的东西,
应当被更多的恩惠所关照。
美与单纯、健全有着很深的关系。”
以日本文化历史为鉴,
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,
也应该需要,
拼力维护传统的“民艺之父”;
用心继承和创新的“民艺师”;
还有,一批真正的“民艺馆”。
我迫切的想知道,
现在走到哪一步了?